昭通发布一批人事任免,涉及5名干部
进一步说,公权力机关中的关键少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落实者,应担负起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责任。
主张做调查,当然不是说,把调查所得之各地习惯直接变成法律,但至少法学家、立法者应当了解,各地国民是如何生活的,这对于法律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内涵着法律规则的国民生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且呈现为立体结构,而各种关系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近些时日,有名法学家发布了自己起草的民法典草案。进入 秋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法典 。经过这样的过程,国民对于法律会有亲和之感。正是这一研究,引领我思考一系列先设问题:谁来制定法律?凭什么制定法律?以什么心态制定法律?我的看法是:颁布良好法律的前提是,法学足够谦卑,法律顺承国民之生活,仅予以美化、提升。如是,堂堂国家之法律,不再是维护公共秩序之公器,而成为某些人强制推行一己之观念的私器。
在年轻法学家中,已可看到变化的明显迹象,但还不足够。法学家群体主流心智如此,照我看,还不如不制定民法典。西方针对犯罪往往按情节以年限逐步增加刑期,中国的拘役、有期徒刑,不经过阶梯型过渡就直奔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量刑机制,导致贪污10万、100万、1000万乃至数亿巨款的刑罚未能得到与其犯罪数额、情节与程度相适宜的处罚。
以笔者观察,刑法修正案(九)试图从刑事立法上为当下复杂多变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触发的重大社会秩序之法治化的精准治理,提供规则基础的努力,值得予以肯定。刑法修正案(九)甫出台,即引发热议。刑法和核心理念是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格人权,落实到刑罚的原则就是罪刑法定、罪刑相符和宽严相济。立法者往往秉持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嫖宿幼女罪的废除也算是回应中国的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文化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之证明。
纵观1997年刑法实施以来的九次修改,死刑的适度减少成为立法者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同时,对幼女的性侵界定为嫖宿,会产生身份污名化的二次强奸之逆向危害,背离设罪初衷。
然而,瑕不掩瑜,刑法修正案(九)依然是有血有肉、宽严相济的,其对法治中国之建成,定将有所助益,未来的刑事法治也将接借重这一修正案、有所发展。而中国采取的是法官纠问式审判方式,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难免与法官有所对抗,易于遭遇扰乱法庭秩序之指控。设定终身监禁实为减少贪腐犯罪适用死刑的一种过渡性处罚,可算既配合了当局的反腐大战略,也适度回应了百姓针对巨贪监狱待不了多久的质疑。本次修改更是取消了包括经济类犯罪在内的长期备而不用的诸如走私武器、组织卖淫、集资诈骗等9类犯罪的死刑,使死刑总量降低到46个,实为一种中国刑法之进步。
第三,刑罚的轻重格局架构,践行了我国政治刑法学的时代立场。第二,适度接近或者实现了刑法的核心理念。比如,许多人呼吁的毒驾入刑,针对拐卖儿童的民间一律死刑的激烈诉求等,立法者依然理性的未予采纳。二是针对暴恐和极端主义犯罪的重典,也可视为针对我国面临总体安全威胁的风险社会之困境开出的良方。
2.对严重的贪腐罪犯,新增终身监禁的刑罚措施 在暂时无法废除职务犯罪的死刑之前,现行刑法在实践中面临一个困局,随着贪腐犯罪数额日趋增多、动辄千万级甚至上亿的大背景下,数额论已然不足为凭。法学界和社会公众对该修正案的取态既有共识又有争议,舆论普遍的共识认为,它的确关照了转型中国的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和诸多疑难杂症,至于其开出的药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则可谓众所纷纭、人言言殊了。
这一规定虽然引来一些质疑,但总体上符合中国的考试法律规制的机制和文化。下面,让我们跟随汪教授一起,以骨与肉的角度,来解读《修九》。
【作者简介】汪江连,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尽管刑法修正案(九)骨肉相连,却也白璧微瑕。刑法理应对替考的考试恶鄙之风施以重典。回看本轮修正案,的确适度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核心关注,比如嫖宿幼女罪的存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的立法机制渐入规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境界,观照民意却不被民意的感性主义漩涡所裹挟,秉持规范主义的价值立场却也接地气,实为法治的题中之意。刑法修正案(九)历经三审、全文51条,涉及刑法条文近百条,加法和减法皆做,可谓枝蔓相连、庞杂丰富。
替考等恶劣现象的处罚。在保障人格和人权之角度,其最直接的观测标准是各类非暴力犯罪中死刑减少的数量。
三是出台更为严苛与细化的各种所谓整治医闹和死磕等扰乱社会秩序类犯罪的规则,无疑对维护所谓司法权威、确保公共机构或活动的法治秩序,有巨大的惩罚性效果和硬法作用,其配合我国试图构建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之目标、如合符节。3.国家考试中的替考等作弊行为入刑 近几年,在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了大面积作弊的问题。
医闹等社会难题的治理当前,在无法寻找到更优良的人才选拔模式之前,公正的考试依然不可替代。
再比如,为了维护司法权威,对各类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规定了细密、严明的罚则,却也有可能沦为司法威权的工具,实质的剥夺或减损了律师或当事人刑事案件的辩护权,反倒不利于司法公正目标。尽管刑法修正案(九)骨肉相连,却也白璧微瑕。第二,从司法实践看,此罪易于成为个别地方有权有势之强奸幼女犯罪分子之保护伞,使其针对幼女的变态性犯罪现象未能得到罪刑相适宜之重罚,贵州习水和陕西略阳性侵幼女案即为典型实例。设定终身监禁实为减少贪腐犯罪适用死刑的一种过渡性处罚,可算既配合了当局的反腐大战略,也适度回应了百姓针对巨贪监狱待不了多久的质疑。
其中,颇多值得深入剖析之亮点或者特点。刑法理应对替考的考试恶鄙之风施以重典。
本次修改更是取消了包括经济类犯罪在内的长期备而不用的诸如走私武器、组织卖淫、集资诈骗等9类犯罪的死刑,使死刑总量降低到46个,实为一种中国刑法之进步。大家都知道,存在近千年的科举是传统中国的抡才大典,历朝历代对作弊都施以重典。
法学界和社会公众对该修正案的取态既有共识又有争议,舆论普遍的共识认为,它的确关照了转型中国的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和诸多疑难杂症,至于其开出的药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则可谓众所纷纭、人言言殊了。刑法修正案(九)有明确回应,它规定:在国家考试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它与前款的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考题与答案等共同构成国家考试作弊罪。
【原编者按】历经三读,刑法修正案(九)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从总体而言,以论者观之,此一修正案秉持历次修正案之理念,尤其是在贯彻刑罚的宽严相济原则、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两难功能之统合方面,其立法技术和规范构设已经渐次成熟,可谓既有骨架、又有血肉。比如,终身监禁虽则有利于对不适用死刑的贪腐重犯之惩戒,但也因缺乏减免和变更刑罚之机制、导致此类罪犯自觉永无天日而抵触改造,惩罚过苛、引导失效,值得司法解释进一步完善。立法者往往秉持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嫖宿幼女罪的废除也算是回应中国的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文化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之证明。
二是针对暴恐和极端主义犯罪的重典,也可视为针对我国面临总体安全威胁的风险社会之困境开出的良方。刑法修正案(九)历经三审、全文51条,涉及刑法条文近百条,加法和减法皆做,可谓枝蔓相连、庞杂丰富。
再比如,针对医闹、缠访和死磕法官现象,立法者态度鲜明的予以了规制。纵观1997年刑法实施以来的九次修改,死刑的适度减少成为立法者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类犯罪的死刑。
2.对严重的贪腐罪犯,新增终身监禁的刑罚措施 在暂时无法废除职务犯罪的死刑之前,现行刑法在实践中面临一个困局,随着贪腐犯罪数额日趋增多、动辄千万级甚至上亿的大背景下,数额论已然不足为凭。【作者简介】汪江连,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
最新留言